无论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那本书《刻意练习》,还是老胡之前所写《为什么你的勤劳不能带来晋升》,都在讲一个道理,那就是没有目标、没有思考的重复劳动,价值的增量并不大。
任何一份工作,执行很重要,重复也是必然存在的,但如何让自己在有点枯燥、有点近乎死循环的状态中,找到突破口,看到希望的曙光呢?除了刻意练习,我们从“懒”的角度来谈谈,先从“懒蚂蚁”说起。
这个名词来自于一次实验观察:
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研究生院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日本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。
结果他们发现,大约80%的工蚁在忙于从事各种很繁忙的日常工作,例如清理蚁穴垃圾或收集食物,很少停下来休息。但有少数工蚁却整日无所事事,几乎不参加任何工作,因此把它们叫做“懒蚂蚁”。
谁都没想到,以勤劳和管理规范著称的蚁群里,居然有“懒惰份子”,我们是否要批评这些不劳而获、游手好闲的懒惰蚂蚁呢?
但通过做了一些测试实验,发现有趣的现象,生物学家在这些“懒蚂蚁”身上做了标记,并且断绝了蚁群当前的食物来源,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立刻显得一筹莫展,而“懒蚂蚁”此时则“挺身而出”,带领伙伴们向它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。
接下来,生物学家又把“懒蚂蚁”全部抓走放在一起,剩余的那些勤劳蚂蚁却停止了工作,乱作一团,直到把“懒蚂蚁”放回去后,整个蚁群才恢复繁忙有序的工作。
老胡相信,职场朋友们读到这里,应该感觉到了一些道理。那接下来,我们对“懒蚂蚁”这个现象进行一些解读和启发,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。
首先, “懒蚂蚁”现象对于组织的意义。
1. 组织是需要良好分工的,看似“懒”,实则岗位不同,勤劳的蚂蚁忙于当前的业务,总要有一部分其他蚂蚁来不断探索新的机会。
2. “勤劳蚂蚁”或者“懒蚂蚁”的职能分配,要基于其素质模型,什么人适合高强度地进行操作类工作,什么人适合探索性工作,什么人适合思考型工作,这就是“知人善任”。
3. KPI泛滥的今天,凡事都要有个结果。但不同的职能,不同的岗位,评估方式和周期需要灵活地根据实际来制定。“懒蚂蚁”的工作看似不能量化评估,可事实上,他们做的就是开发性和抗拒风险性的工作,评估周期应该比每日忙碌的蚂蚁要长。其他蚂蚁的指标可能是每天搬运多少粮食,“懒蚂蚁”的则应该是每周发现几处新的粮食来源、凡发生粮食危机,必须一天内提供应急方案等,这也是量化。但我们很多企业管理者不懂得设定考核指标,对研发人员考核每天代码数量,对新产品开发人员考核新产品销售额,其实这都属于走偏了,让本来应该做个“懒蚂蚁”的人没有办法安心“懒”下去,却当了勤快的蚂蚁,反而属于不务正业了。
4. “懒蚂蚁”的数量一定要控制在20%以内,甚至更低。否则都在抬头望天,谁来推车走路呢?因此,选择合适的人担任“懒蚂蚁”,控制“懒蚂蚁”的数量,并且让“懒蚂蚁”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战略性意义和强调危机感,是企业应该要关注的。
其次,“懒蚂蚁”现象对于个人的意义。
写到这里,不难发现,“懒蚂蚁”是个很好的职位啊,不用做太多的杂务,把精力用在思考、寻找新的方向等,这是职场中人向往的职位。
的确,我们看看企业界里比较知名的管理者,似乎都是“懒蚂蚁”。例如,前 万科董事长王石先生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在登山、跳伞、玩极限运动,而SOHO董事长潘石屹先生也是一个的“懒蚂蚁”,整天忙着玩微博,但这些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事情并不妨碍他们管好企业,而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战场。
正如经常和王石登山的一位企业家所说,“野外探险给了我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” 。
潘石屹成为微博大V,其实也更多地推动了SOHO这个企业品牌。
所以,好的“懒蚂蚁”在常人眼里好像没有做本份工作,却恰恰在做更有意义的工作。
职场中看起来没那么忙的懒蚂蚁很重要
盐城电脑/网络相关信息
2022-05-18
2022-05-15
2022-05-15
2022-05-15
2022-05-14
2022-05-14
2022-05-14
2022-05-13
2022-05-13
2022-05-13